Twitter記者卡文訪談

卡文(Andy Carvin)在Twitter網站擁有四萬支持者,以及長期不斷的地方消息,讓他成為許多人在Twitter尋找中東與北非新聞的第一站,在這位美國國家公共電台策略專家眼中,社會媒體(尤其是Twitter)是個能進行即時報導的平台

卡文曾在全球之聲初期參與其中,對本站並不陌生,也長期認同公民新聞的價值,他在二月與全球之聲共同創辦人Ethan Zuckerman的訪談中,強調「讓事件現場參與者親身說出故事」非常重要。

以下訪談問題來自全球之聲中東暨北非團隊。

您用什麼工具查找Twitter資訊?目前工具有何不足?

目前我使用的工具相當普遍,如Tweetdeck、Twitter Search等,只要我知道自己在找什麼、背景資訊為何,只要能幫助我追蹤與整理訊息,工具本身其實無妨;不過若有些工具出現,我也想要試用,例如幫助管 理愈來愈多回覆我的訊息,有些很難區分哪些人只是閒聊、哪些人提供新資訊。

媒體有關社群媒體的報導日益常見,就國際新聞而言,您認為是否有任何本質上的變化?

在國際新聞方面,社會媒體的角色格外顯著,因為縱然是全球最大新聞組織,也不可能同時在世界各地派駐記者,2004年南亞大海嘯 之後,通訊社未必擁有在馬爾地夫或安達曼群島的全職人員,故報導時,收集公民記者消息即成為關鍵。隨著Twitter及YouTube等訊息分享網站出 現,只要當地有網路,就可能取得世界各地新聞消息,記者若在網路上求助,肯定會意外有多少民眾願意協助報導。

卡文照片來自Jamie Reinsch

我們不斷閱讀您有關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巴林、敘利亞的抗爭消息,您常提供現場血腥照片與影片,總是報導這些令人心痛的事件,不會讓您感到精疲力竭嗎?

有時當然很痛苦,尤其是有孩童在影片或報導裡受傷,我的兩名子女年紀很小,當我看見同年齡孩子陷入戰火之中,著實令我震撼;此 外,有時人們在Twitter散發訊息時遭到攻擊,也會觸動情緒,因為腦海中會浮現相當清晰的畫面,甚至比實際情況更加鮮明。不過我已學會適時離開電腦或 iPhone,我最不希望因為精力耗盡而放棄,短期內應該也不會發生。

您之所以持續不懈,心中應該有份責任感,這種感覺從何而來?報導與責任感之間的因果關係為何?

要確切說明很難,部分原因只是我喜愛新聞成癮,我之所以關心這個區域,是因為牽動全球;此外,我多年來也關心網路災後反應,如911恐怖攻擊事件、卡翠娜颶風、海地強震等,故我心中必然很想要目睹這些情況。

在埃及與巴林要找到Twitter用戶相對容易,但在利比亞與葉門便困難許多,您如何從網路活動較少的國家找到社群媒體內容?

確實不易,我在這些國家完全不認識任何人,故先透過人脈,搜尋在美國的僑民,很快我便找到願意受訪者,說明各國重要網路人士;至於尋找內容,其實比各位想像中簡單,Facebook像是一座蘊藏大量照片與影片的金礦,只要知道去哪裡找即可。

您曾提到,在某些國家尋找消息來源不易,故有時得仰賴二手來源,消息來源所在地是否會影響公信力?您是否常透過位於海外的訊息報導某個國家?

那要視情況而定,我在Twitter網站上追蹤的利比亞用戶,大多不住在當地,因為多數在國內的人網路均受封鎖,這些 Twitter用戶透過電話向國內民眾取得訊息,這自然是二手資訊,故我會比較存疑,但整體而言,這些資訊都頗為正確。此外,許多僑民已在流亡,所以不少 人都參與抗爭運動,因為遠離家鄉,反倒能分享諸多言論及訊息。

面對眾多資訊湧來,你選擇要傳達給讀者的標準為何?

標準也視情況而異,若我知道有大事發生,例如警員向抗議民眾開火,我就會著重於取得第一手記錄或現場片段;民眾憤怒與激動之時, 我就只會轉載訊息,再將訊息串連起來,近似於口述歷史學家記錄故事;我若找到純粹有意思的事,就直接分享給讀者。但對我而言,最重要功能在於轉載我存疑的 訊息,希望讀者協助查證,各種人都會伸出援手,幫我分辨真假,因為我在Twitter網站有許多讀者,有些是當地民眾,有些是特定議題專家。

您使用Twitter的方式頗具新意,您散發與轉載訊息時,是否想過要塑造某種敘事方式?

當然,若回顧我在突尼西亞革命期間的訊息,我覺得那是種敘事弧度,從一位平民自殺到總統逃出國外,我想隨情勢變化呈現轉折與緊繃氣氛,我也運用Storify達成這個目的,此後同時有許多國家都在抗爭,我只能盡力確保在每個國家的故事中,保留人性的一面。

您如何克服語言隔閡?是仰賴他人翻譯,還是使用機器翻譯?

文字部分我使用機器翻譯,讓我大略明白內容,若是影片則在Twitter網站上請人協助,通常訊息發出後,大約20分鐘左右就會收到概要翻譯,也常會有志工協力完成更精確的譯文,再加工為字幕,人們慷慨提供時間與知識,著實令人驚訝,若沒有他們相助,我不可能有這些成果。

您是否曾對讀者回應感到意外?

有時知名人士轉載我的訊息,會讓我很驚訝,例如聯合國大使、美式足球員等等,但最感溫暖之處,仍是讀者祝我成功或關心我,他們提醒我該去睡了、吃東西、與家人相處等,讓我不致脫離現實。

我們當然也想知道,您對全球之聲有何看法?

其實我是2004年12月第一批全球之聲作者:

https://globalvoicesonline.org/author/andycarvin/

當時我正周遊列國,全球之聲是個很好的管道,讓我能分享自己的文章、錄音與影片,也是我一直以來瞭解全球網路社群的主要途徑,若無全球之聲,我今日在做的事可能不同,我也是透過全球之聲社群,找到在突尼西亞與埃及初步聯絡人。

卡文,感謝受訪。

展開對話

作者請 登入 »

須知

  • 留言請互相尊重. 內含仇恨、猥褻與人身攻擊之言論恕無法留言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