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爱到伊朗」计划访谈

BriAnna Olson是位美国艺术家,透过「送爱到伊朗」计划,希望以美国当代艺术家之眼观看伊朗这个国度,这项计划的起点很特别,发生在美国世贸大楼遭911恐怖攻击五周年纪念现场,她手持的标语上写着「无条件的爱才是全球安全」。BriAnna Olson最近与另一位多媒体艺术家Michael Pope一同前往伊朗首都德黑兰(Tehran),拜访许多艺术家、策展人与伊斯兰教长,多数经验都依据时序现场传输至网络上,让他们在公民媒体世界占有一席之地。

 

以下是他们在德黑兰北部Mellat公园拍摄的录像:


Mellat Park // Northern Tehran from brianna olson on Vimeo.

BriAnna Olson接受全球之声访问,分享她在此计划的经验。

问:为何妳选择以「送爱到伊朗」做为计划名称?有何涵义?

一开始是源于一位陌生美国女子指着我骂,因为我拿着标语上写着「无条件的爱才是全球安全」,那是911攻击事件五周年纪念现场,我静静地站在世贸大楼的遗址旁,身边是各种抗议者、追悼者与路人,这位女子愤怒地指着伊朗,提及两次世界大战,并叫我应该亲自去伊朗,「看看你在哪里会感受到什么爱」。这位女子似乎出身美国中上阶级,看来也受过教育,我对她的话感到意外,一方面她认为这句哲学话语冒犯他人,认为是针对她而来,但另一方面她立刻提到伊朗,让我觉得她肯定只看主流媒体报导,第三,从她的行径看来,她似乎认为自己对伊朗的了解比我多,但我相信她肯定从未前往伊朗。

而且我得承认,我原本对伊朗的认识非常非常少,我的背景相当美国,生长在新教徒小镇,是个白人与古巴人混血儿,学校教育完全未提及中东或亚洲历史,所以计划初期我真的毫无概念。

我决定接受这位女子的看法前往伊朗,但我也决定要进行一项计划,让世界持续了解我发现的事情,我希望帮计划取个中性的名称,因为深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也希望强调我的动机是出于人性,而不是要到伊朗去「纠正」任何事。

问:伊朗艺术家在伊朗当地并不好过,最近有间画廊遭指控展出不道德照片而被迫关闭,你有机会认识伊朗艺术家,并前往画廊与博物馆,这些艺术家是如何表达并面对挑战?

我才与德黑兰一间画廊老板透过电子邮件讨论此事,我并非支持政府的作法,但此事的问题在于该画廊未获许可证,人们常忽略要取得营业许可,政府也依据此理由关闭画廊,当然展出作品里的宗教意象也是一项原因。

整体而言,伊朗画廊业者会自我约束,任何可能列为不道德的作品都会收在储藏室,不会公开展示,通常也就不会引发争议;有些作品「只适合出口」,运至杜拜或伊斯坦堡等地展出,或者是透过网络发行。

我想这牵涉到伊朗民众私人生活的艺术欣赏,我也相信伊朗多数艺术家能在民宅、私人场所或私人画廊里充分表达自己,但社会上总会有禁忌,都可能会影响世界任何艺术充分表达自己。

真正的挑战是要让大众看到艺术,我也认为这是艺术与创作的重要功能,网络是个很好的场域,虽然政府封锁不少网站,人们总有办法绕道而行,除了YouTube与MySpace,人们还有很多很多选择。

我觉得政府管控下的有趣副作用,在于迫使伊朗艺术家向全球平台发声,事实上对所有人都有利。

问:你有个博客名为送我的爱到伊朗,张贴各种照片与录像,美国读者与其它地区读者如何响应你的文章?伊朗艺术家会运用公民媒体表达看法与呈现作品吗?

一直以来,美国与非美国读者对计划的态度就不同,非美国读者通常会毫不迟疑地说「我也想去伊朗,真羡慕你」之类的话,美国人的反应则是「你疯了吗?为什么要去伊朗?」,去伊朗对美国人似乎是很危险的事(大概要怪「美国人去死」那种话)。但从伊朗返国后,人们听过我的故事,态度通常都会软化,我们和波士顿大约60位艺术家举办大型活动,听闻许多照片与故事后,每个人都很快乐,安全返抵国门后,希望让他人也能明白「伊朗也没有那么坏」。

总而言之,人们真的能够接受其它信息来源,接纳伊朗的不同面貌。

就公民媒体来说,一位居住在德黑兰的伊朗艺术家成立摄影博客LifeGoesoninTehran.com,他也曾在美国加州居住多年,能提供另一种观点。我想一定还有许多博客,也可能都是用波斯文写作(我不懂波斯文),我很乐见未来有更多伊朗艺术家长期经营公民媒体,但我想人们应仍坚持要避免任何政府注意。

问:许多西方人前往伊朗后,都说实际情况与西方媒体呈现样貌大不相同,你是否亦有同感?公民媒体能填补这个缺口吗?

没错,我们一抵达旅馆,就证明我们对伊朗的印象有误,不只是因为西方偏见,伊朗生活型态本质上亦与「媒体报导」不同。

我相信公民媒体能填补缺口,若有更多人愿意透过博客或现场访问认识伊朗人的心灵,人们就能够更正确建构对现代伊朗的概念。

校对:Soup

展開對話

作者请 登入 »

须知

  • 留言请互相尊重. 内含仇恨、猥亵与人身攻击之言论恕无法留言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