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發展應從國內起步

Thatched roof Mali

在馬利製作新茅草屋頂,照片來自Flickr用戶Jean-Marc Desfilhes,依據創用CC BY-NC-SA 2.0授權使用

西方諸國如今經濟困窘,債務與失業率雙雙增加,對於低所得國家及新興市場的發展及合作方式也開始扭曲,永續發展顯然不能仰賴外來財富或財富重分配,必須從國內開始。
對馬利、維德角等國的貧民而言,外來投資與僑匯長期是重要收入來源,例如馬利有些地區整座村落均以僑匯建成,又以法國僑民為主,但並不表示這些國家發展方向就符合永續原則。
非洲多數國家縱然有能力吸引資金,但財政政策對外來投資人過於寬鬆,任由對方剝削公帑為自已牟利,根據經濟合作暨開發組織OECD報告「外來直接投資的稅務效應」,這種現象於2007年仍在全球大行其道。
「國際發展金融組織」的Matthew Martin及Nils Bhinda指出,例如在坦尚尼亞,全球礦業公司湧入大量民間資金,提高黃金及鑽石銷售量,但政府營收、社會基礎建設投資等大眾利益增長卻不如預期,且由於提供多項稅賦減免及財政誘因,導致坦尚尼亞在2005年至2008年反倒花費1.4億美元
僑匯的代價
世界銀行指出,全球愈來愈多貧戶仰賴僑匯支撐家計,但這些人口與金錢流動之後,是否能確保這些國家永續發展及脫貧?
2005年至2006年,海外僑匯占馬利全國GDP的3.7%,有些估算資料認為,僑匯大大減少國內貧民人數,也改善社會不平等情況;維德角似乎也因移民受惠,人均僑匯金額高居非洲之冠,僑匯占GDP總額8%,甚至拜來自葡萄牙、巴西及美國的移民貢獻之賜,在國內許多島嶼上都設立協助貧民的金融機構。
基於這些數據,許多國際發展組織均打算依照僑匯流向規劃發展政策,將這些小額金流轉化為基礎建設資金,但其中有幾項問題必須思考。
儘管僑匯增加,這卻是全球貧民必須向外尋求經濟機會的結果,人們若選擇遠走他鄉,過程中都得遭遇許多危險,如違法跨越邊界、人蛇集團、在社會與文化上孤立無援等。
此外,移民僑匯多寡取決於移入國經濟成長情況,若當地失業率攀升,多數移民從事的行業最容易受影響,導致移民與故鄉家人處境更加艱困。
況且僑匯以人際金流為主,其中利弊各半,Hein de Haas於2005年在「第三世界季刊」內寫道

僑匯大多為個人匯款,雖然是種優點,卻也是主要缺點,代表個別移民無法排除整體發展限制。

由於欠缺地方加值誘因,若仰賴海外僑匯,永遠無法成為低所得國家永續發展策略唯一基礎。
永續發展的良性措施
若要藉由外來直接投資與僑匯,促進世界永續發展,其實有幾項措施值得參考。
第一,透明與責信,對於外來投資,政府應審慎評估國庫能獲的利益,否則不可核准動工;金融政策應支持常態性的制衡體系,以透明制度檢視公私部門營收來源及後續用途,定期強制向大眾公布
低所得國家常藉由成立「自由產業區」,希望運用礦藏在重要地點促進工業化及創造就業機會,但這些區域內不斷追求降低成本、地域流動與低品質製造業,時常導致經濟與社會動盪,故政府若打算設置自由產業區,必須思考如何隨市場變化調整勞動與生產能力。
這項概念非常重要,因為目前並無特別計畫,能夠在全球貿易中整合低所得國家的當地產品與服務,跨區域貿易應成為主要目標,除了地理位置接近的優點之外,亦可降低跨國企業遷移造成的衝擊。
在移民與僑匯方面,由於全球發展不平等,促使低所得國家的優秀學生決定留在富國謀職,也造成家鄉人才不斷流失,然而經濟不景氣提高西方國家失業率後,奈及利亞、迦納、摩洛哥等國因為薪資與工作條件較具競爭力,已出現人才回流現象。
世界各地官員若要確保永續發展,必須瞭解一項簡易原則:若要透過增值與再分配創造財富,就得從國內開始,政策若建基於短期誘因、社會不平等、外來財富挹注,或許能短暫刺激經濟成長,但長期能否減少貧民卻令人存疑。

 

展開對話

作者請 登入 »

須知

  • 留言請互相尊重. 內含仇恨、猥褻與人身攻擊之言論恕無法留言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