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lobal Voices 繁體中文 - https://zht.globalvoices.org -

馬達加斯加:無力控制國內動盪

類別: 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 Madagascar 馬達加斯加, Governance 政府治理, War & Conflict 戰爭與衝突, 公民媒體
Zebu market in Ambalavao [1]

於馬達加斯加首都 Ambalavao 每月舉辦一次的駝峰牛市場 (2006) by looking4poetry on Flickr (CC BY-NC-ND 2.0)

馬達加斯加南部爆發農夫與偷牛賊(dahalo)的衝突 [2],造成超過百人死亡 [3],迫使政府採取特別維安措施來恢復秩序。這場暴力事件象徵著馬達加斯加日益嚴重的政治動盪,不僅影響城市地區,也影響農村族群。

南部人民的正義

竊盜和武裝攻擊在馬達加斯加是屢見不鮮的問題,而且自2009年的政治危機 [4]後變得更加頻繁。為了解決這項問題,政府在2012年4月正式制定全國反動盪計畫 [5],並在首都和特別容易發生盜牛案件的地區動員軍隊維安。

然而,這些試圖穩定南部區域的政策並不成功。以下是 Alain Rajaonarivony [6]的解釋:

2012年六月和七月,政府在南部草叢打擊偷牛賊,但他們的軍事行動完全是一場災難 — 偷牛賊不僅變得更加熟悉地形,而且擁有與政府軍同等完善的裝備,更別提政府軍因為沒有直升機所面臨的窘境。而且,政府軍出名的並不是戰鬥能力,而是他們犯 下的暴行,例如燒毀疑似偷牛賊基地的村落。

由於政府軍隊無能阻止偷牛賊犯案,馬達加斯加南部的村民決定自行伸張正義。最近,一群村民殺害了67名疑似牽扯在盜牛案件的人 [7]

Alain Iloniain 在 AllAfrica 上表示,雖然政府在這些報復行為後採取額外的維安措施 [8],包括在馬達加斯加不同的地區動員軍隊,但在恢復秩序之前,有必要找出、逮捕並審判這些偷牛賊。Citoyenne Malgache 解釋為什麼這項任務並不簡單 [9]

無論是否為自我防衛,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該提防誰?就像Diana'Anosy 所提到的,偷牛賊屬於社區的一部分,民眾對他們並不陌生,但幕後主謀通常是走私集團。而且,那些擁有大批牧群的人總是能找到辦法與偷牛賊合作,來保護他們 的牲畜,所以就算 fokonolona (譯註:村落長老議會) 能夠找到被偷的牲畜,被起訴的人通常很快被釋放。特別是近期活牛出口剛解禁,預期組織犯罪將大幅增加。

 

[10]

A portrait of Remenabila taken from a mock Twitter account created in his name: https://twitter.com/remenabila (with permission)

某位被通緝的偷牛賊似乎能概括這種到目前為止政府打擊罪犯的無效行動。這位通緝犯名叫Remenabila,他因為逃脫通緝的能力獲得近神話般的地位 [11]。 Remenabila 已年逾70歲,自六月以來一直被警方通緝,甚至還有人對他的人頭發出「不論死活」的35,000歐元懸賞令,但目前為止還沒人膽敢逮捕他,引起諸多猜測他是否被有力的政界官員保護。

普遍的社會動盪

南部並不是唯一受政局不穩影響的區域。駐外使館不斷警告他們的外交人員小心竊盜、人身攻擊、搶劫甚至是綁架。許多犯罪目標專挑外國人,但罪犯卻不易被指認。

在馬達加斯加的電視節目上,Marc A.敘述了在依瓦多機場(Ivato airport)發生的竊盜案 [12]:一位中國人聲稱在被保安人員搜身時,她的行李中被偷走了4,000歐元,但在某位資深保安官員的干涉下,沒有任何保安人員因為這起竊盜案被逮捕。

根據 Afrik.com 上的分析 [13],馬達加斯加其餘的地區也不得安寧:

在首都Antananarivo,一星期絕對不可能沒有發生任何暴力事件就安穩渡過。過去三年內,謀殺、人身攻擊、武裝搶劫,幾乎是日常便飯。全國民眾,不論哪個階層,有無特權,都是這些苦難的受害者。

那麼,有什麼答案可以解釋社會的動盪不安?自2009年開始擔任過渡政權的總統Andry Rajoelina [14]表示,南部偷牛賊的問題不過是一場策劃使政局不穩的陰謀 [8]。與此同時,法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的研究者 Mathieu Pellerin 相信,財政考量比政治利益更加重要:

儘管擁有駝峰牛(zebu)在傳統意義上象徵權力,但由政客資助的組織集團不斷偷牛,重點還是在於牛隻重賣和出口能獲得的金錢利益。

 

ISN logo [15]此篇報導和翻譯(西文、阿拉伯文、法文)由身為夥伴的國際安全網絡(International Security Network)策劃,在全球國際關係與安全事務方面尋求公民的聲音。此篇首次發表 [16]ISN blog [15]上,請按此 [17]搜尋相關報導。

校對者:Portn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