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之聲,五年紀事

gv_bday
全球之聲發聲計畫負責人David Sasaki撰文回顧全球之聲五年發展歷程,五年前的12月,David橫越美國,從加州前往波士頓哈佛大學,參與有關全球部落格的一日工作坊,這場活動就是一段腦力激盪過程,而活動名稱即為「全球之聲」。各位今日所見的網站,源於我和Ethan Zuckerman籌辦工作坊的部落格,我們的目標若簡而言之,即討論「如何使用部落格工具,才能幫助不同國家人民產生更直接、更有意義的對話」。這場工作坊亦附屬於網路與社會研討會之中,由哈佛大學柏克曼網路與社會中心主辦,開放社會研究所則慷慨地提供經費,讓我們能邀請世界各地部落客前來,我們將活動訊息張貼在網路上,David和其他人也主動前來參加,真是感謝老天!

我在會議後不久寫下這篇文章,Ethan也在活動隔天撰文記錄,我們當時並未擬定統治世界的具體計畫,甚至還沒有想出一個明確方案,與會者同意建立維基頁面以分享資訊、網路聊天室以舉辦線上會議、收集與會者及所謂「橋樑部落客」的部落格輪播內容,我們並不確定未來會如何發展。

不過有件事顯而易見,全球逐漸出現大量價值觀相仿的部落客,如與會者Jeff Ooi所言,我們應該「串連各點」,為這個社群建立平台。會議後幾個禮拜內,不少與會者運用維基頁面,希望寫下這個社群的共有價值觀,最後完成了全球之聲宣言,以下是宣言全文,且今日全球之聲各項工作與活動,仍源於這些基本價值:

我們相信言論自由:這包括自由表達、書寫與自由聆聽、閱讀的權利。我們希望普及並促進表達與溝通工具的使用。

最終,我們希望任何有願望表達的人都能夠自由表達和書寫。任何人都能夠聆聽他人的聲音,閱讀他人的文字。

感謝這些新工具的出現,發表言論的權利已不再被那些擁有出版設施的人所專有,政府也不再能限制想法與阻礙交流。如今,任何人皆擁有表達思想與自由的能力,任何人都可以向全世界述說他個人的故事。

我們希望將不同語言、不同文化、不同國家的人聯合起來。我們希望加深彼此的理解,促進共同協作。

我們相信直接與他人溝通的力量。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之間的聯繫是個人。這種聯繫是強力的。與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直接交流是重要的。這種交流是一個自由公義的社會所必須的,它亦是一個社群繁榮與穩定的基石。它對於我們人類的文明是通用的。

這裡皆是一個個獨立個人的聲音。但是我們亦可以發現我們的共同目標。我們希望一同協作以達成這些目標。我們發誓尊重並維護彼此。我們發誓教導彼此互相學習、互相聆聽。

我們是全球之聲。

我們今日擁有很棒的跨國團隊,主持與經營全球之聲不同計畫,但全球之聲的核心仍是無數志工,願意在繁忙的工作、研究及家庭生活中撥出時間,協助建立更開放、更多人參與的全球公共論述。

GVgroupshot

2006年印度德里會議的全球之聲社群成員,照片來自Jace

包括本站的關於全球之聲常見問題等許多頁面,各位都能找到詳細說明,以瞭解全球之聲如何運作,以及如何發展出發聲計畫倡議計畫多語言翻譯計畫等項目,我們也整理全球之聲獲媒體報導的記錄;自2004年創立以來,我們陸續於倫敦2005)、德里2006)及布達佩斯2008)召開實體會議,預計於2010年再次集會(時間與地點即將公佈)。

我和Ethan在2006年為《Nieman Reports》雜誌撰文,希望說明全球之聲與新聞業之間的關係,David也有一篇很精彩的文章,解釋為何發聲、倡議與翻譯皆為必要工作,才能讓人民克服發言、傾聽與對話的障礙。

世界各地都有許多人不滿,認為全球英語主流媒體時常忽略他們的國家,或只報憂不報喜,或只強化刻板印象,他們很重視全球之聲這個平台,希望 藉此將故事和觀點傳達給更多全球讀者;也有許多人不滿國內媒體忽視世界多數地區消息,或是刻意偏頗以符合本國政府的世界觀,故他們相信若將全球之聲的報導 翻譯為本地語言,即可幫助國內民眾瞭解世界;也有些人努力幫助他人,將故事或消息運用新科技傳達給世人;還有些人關注世界言論審查及迫害問題,因為依據聯 合國人權宣言第19條,這些民眾只是行使言論自由的普世權利。

許多人總在爭議部落客算不算是記者,抑或網路對新聞業有何意義,全球之聲社群並不受這些紛擾左右,也不與人爭辯論網路是否能成為全球民主 化力量,我們只想捲起袖子,認真面對一項更實質的課題:如何填補全球公共論述缺口,以及盡力改善全球媒體不平衡、不平等、不公義等現象,無論各位如何定義 這項工作,我們深信這種作為有其價值,亦能帶來改變。

我們感謝諸多組織認 同這些成果,願意贊助這些工作,我們與許多新聞組織建立聯繫,他們也時常尋求全球之聲協助報導,無論各位如何看待全球之聲的內容,這個網站確實提供寶貴資 訊與創新觀點,因此路透社願意在全球之聲創立初始的前三年,提供重要支持,許多新聞組織亦持續與全球之聲編輯合作,亦不時聯絡志工進行訪問。我們不能斷言 全球之聲徹底改變全球媒體,但我們相信藉由這些努力,讓全球媒體看到許多原本受人忽視的故事,也在許多重大國際新聞事件中提供不同觀點,這項成就本身便已 有其價值。

更令人驚喜之處,在於全球之聲改變了編輯、志工與社群成員的生活,一群具有天份、溫暖與表達能力的人在此找到成就感、全球認同與社群之聲,透過這個連結,各位可以瞭解發聲計畫如何將更多元聲音加入國內外對話之中,以及這個過程對個人及社群有何意義,若想認識這些卓越的志工,請瀏覽並閱讀這些部落客檔案

全球之聲與世界許多部落格社群並無正式往來,至多只是不時連結或翻譯部分內容,但也促進諸多社群發展,例如Ethan最近與年輕的吉爾吉斯部落客Bektour Iskender聊天,結果令他非常驚訝,原來我們的工作對中亞地區已產生影響。

當全球媒體環境變得更民主、更開放、更多人參與一些,我們並不確定會帶來什麼改變,在2004年的全球之聲會議中,伊朗部落客 Hossein Derakhshan希望藉由網路公共媒體蔓延,能讓社會更加民主,也讓政府更沒有理由發動戰爭,這位在網路上又名Hoder的部落客至今遭伊朗政府囚禁 超過一年,我們也不確定伊朗與西方民眾增加聯繫之後,能否影響美國要不要出兵伊朗。Evgeny Morozov等作家指出,人們早期認為網路能帶動民主化,但現在獨裁政權亦開始瞭解,如何使用網路以鞏固政權、鎮壓異議,在許多國家內,網路圈皆籠罩在受人操弄的言論、謊言及仇恨;Clay ShirkyPatrick Meier等人則仍保持樂觀;也有些人認為世界多數民眾都面臨更迫切的生存問題,故全球之聲或其他努力實際上與這些人無關。

Ory Okolloh創辦了相當成功的公民報導平台Ushahidi,她在五年前曾有段言論,至今仍值得再度深思,我當時的記錄是:

肯亞部落客Ory Okolloh並不期待非洲短期內因部落格而轉變,在非洲眾多問題中,縮短數位落差恐怕不在優先事項中,不過她相信對少數在寫部落格的非洲人而言,部落格 確實很重要,她表示:「非洲年輕人沒有機會發聲,我們在政壇或其他場域,都沒有表達自己的空間,我認為部落格能讓年輕人建立自己的空間,我不覺得部落格能 改變政治或左右選舉結果,但確實能培養出過往無法發展的社群。」

無論在本地或國內外,網路公民媒體都在培養新型社群,在肯亞與世界各地價值觀相似的部落格社群之間,全球之聲已形成一道鬆散的聯繫。

全球之聲一方面試圖影響傳統新聞報導模式,另一方面也希望建立全球論述平台與相關公民社群,使用網路不是為了排除人性,而是強化人性,我們 相信個人抉擇或行動能帶來改變,網路最終究竟會產生正反效果,取決於我們是否對未來負責並有所行動,依據核心人性價值,建立跨文化、跨語言社群的特定計 畫,只是朝此方向邁進的一小步。

校對:Soup

參與對話

作者請 登入 »

須知

  • 留言請互相尊重. 內含仇恨、猥褻與人身攻擊之言論恕無法留言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