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領養制度各方權利

無論在國內或國外領養孩子,都會為孩子及養父母帶來機會,也帶來潛在人權侵害危機,全球各地民眾在網路上分享各種經驗,也包括生父母、養父母及養子女的觀點,多數人都強調開放與對話,因為領養過程中常潛藏著各種不同後果。

「嬰門」:走私孩童以應付需求

Malinda領養兩名華裔女童,她在Adoption Talk部落格提到,有些貪腐人士會想辦法確保孩童來源不斷,才能一直收取高額領養費,在「領養與貪腐:新聞裡的人口販運」一文中,她提到近期在喀麥隆的案件,孩子遭綁架以供應領養申請需求;韓國年輕家長在網路販售自己的孩子;瓜地馬拉軍方綁架並出售超過333名孩童供人領養,以及最近孩子未經家長許可便開放領養衣索比亞非法機構說服家長讓他人領養自己的孩子,並承諾未來這些孩子會回到他們身邊,或承諾這些機構會照顧家族其他人。類似案件在許多國家屢見不鮮。

母親團結鞏固自身人權

有些養母盡其所能,確保一位女性當母親的權利,不會危及另一位母親的生育權。

其中一種方式為「開放式領養」,這種方式有時存在爭議,因為孩子仍能與生母保持聯繫,並明瞭基於某些因素,讓生母無法繼續扶養他們。

美國女性Leigh建立「Open Adoption Round Table」部落格,說明以半開放形式讓他人領養親生骨肉時,所遭遇的種種難題。

部落客兼作家Dawn Friedman則記錄另一種觀點,她領養女兒Madison後,仍讓女兒與生母維持聯絡,這位作家也積極推動美國領養制度變革,她認為女性意外懷孕後,懷孕諮詢服務太容易建議女性讓他人領養孩子,未讓孕婦充分瞭解過程有多麼困難。她建議領養諮詢也應延續至產後,讓孕婦在抉擇過程中有人陪伴,並能得到有關產後的權利及建議,以免她們改變心意或有其他顧慮。

生母

美國的Lorraine Dusky成立Birth Mother, First Mother Forum,因為自己的病史,讓她懷疑自己懷孕後因為服用避孕藥,可能影響後來讓人領養的孩子,但當她試圖透過領養機構轉告養父母,領養單位卻拒絕傳遞訊息。

她當初放棄孩子監護權時並未受到壓力,但因為法律規定領養記錄為「機密」,卻可能讓女兒送命。

身在開發中國家的生母又有何感受?她們的聲音何在?有些人寫信給自己送走的孩子,例如Pam Conell在families.com網站上,評論《I Wish for You a Beautiful Life: Letters from the Korean birthmothers of Ae Ran Won》一書時,便提到類似故事。

有些人則藉由記錄片,或是與親生子女重逢後,才說出自己的故事。也有些母親並不後悔讓他人領養孩子,認為這是最好的出路,不過美國的Malinda領養兩名華裔女孩後,她在AdoptionTalk部落格覺得,這些生母最終想法仍有些意義:

這些外籍生母寫下自己的想法後,讓我們能夠不再揣想這些生母的感受,將她們的痛苦降至最低,並證明這些孩子跟著我們的生活會好得多。

養子女的心聲

Mary Grace in China by endbradley

來自中國的Mary Grace,照片來自endbradley

在複雜的領養關係之中,養子女的心聲也同樣多元,但整體而言都有些共通點,他們希望瞭解自己的背景與領養原因,並希望自己的生母當初是幾經 思考後,才做出交由他人領養的結論,養子女亦認為應自行決定是否要瞭解過去,自己決定是否得知養子女身分,並將這段經歷融入身分認同中。

例如Susan是位生於一九六零年代的養女,她在ReadingWritingLiving部落格表示,自己對電視劇《Mad Men》很有共鳴,尤其是描述當時領養現象,孕婦對自己意外懷孕為恥,一路隱瞞至生產,而且當時外界都視養子女為棄嬰,她在「《Mad Men》與自身經歷」一文中指出:

聽到這種經歷確實很痛苦,但也很高興有人願意出面訴說這種感受。

I am adopted部落格中,David Azcona回憶自己童年多麼辛苦,在六歲時成為養子,此後始終心懷不安,無法與人產生情感聯繫,其他養子女也在此敘述自己的故事及經驗,在個人簡介下的留言中出現各種案例,如遭偷走的嬰兒從此不知自己的親生家長;雙胞胎一出生便分離,因為護士告訴家長其中一名嬰兒夭折;生母希望與孩子聯繫,或是孩子希望與生母聯繫。

對於養子女與養父母之間的愛,有位養子如此回答

我還是個嬰兒時,就由兩位最疼愛、關心與支持的家長領養,這是所有孩子的夢想,我弟弟也是養子。

我不覺得親生父母能像養父母如此愛我。

其他經驗相同的養子女也附和,有些人仍與親生父母保持聯絡,也有些人對親生父母毫無所悉,在這段討論之中,留言者對領養經驗都很正面。

不過也有些養子女反對領養制度,身為養女的Lost Letters在LiveJournal反墮胎群組中表示,與其花費這麼多錢資助領養過程及費用,應該把經費用來改善生父母的處境,讓他們能照顧家人:

我知道自己對領養真正的立場會令許多人氣結,因為人們希望相信領養是個三方皆贏的制度,因為人們認為中產階級的白人女性無論如何都該擁有子女,因為人們認為西方社會實在太美好,所有孩子都該在這裡成長。

AmyAdoptee在「成年養子女要求改革」論壇寫道:

領養產業刻意讓我們彼此對立,我們也容許他們這麼做,事實上,領養產業在其中動作頻頻,這裡有篇文章支持我們的論點,但領養機構要求我們不要攻擊養父母,但正常的論述一點都沒有錯。

PhilM在同一項討論中,提及養父母如何看待養子女:

我很不滿社會竟忽視領養的問題及其造成的傷害,我很不滿每當想討論這些事,總會見到有些人說,「個人經驗有異」,或「我認識的多 數養子女很愛養父母」等,我也不滿只因為我在談論領養制度,人們便質疑我對養父母家庭的愛,我也承認只要有人一再反覆陳述這些訊息,就會讓我很憤怒。

我不需要有人向我講解如何對話,我需要人們願意參與其中。

未來

領養和其他複雜議題一樣,都觸碰許多人的敏感神經,包括養母、生母與養子女等,不過似乎各方都有一項共識:唯有保障領養過程一切透明,才能捍衛母親與孩子的人權,而公開討論領養議題也能促進制度透明。

校對:Soup

展開對話

作者請 登入 »

須知

  • 留言請互相尊重. 內含仇恨、猥褻與人身攻擊之言論恕無法留言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