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仍需援助

五個多月前,颶風納爾吉斯(Nargis)襲擊緬甸,造成超過八萬人死亡、五萬人失蹤與兩萬人受傷,這也是緬甸南部史上最慘重的天災

起初外界批評緬甸軍政府馳援牛步與拒絕國際援助團體入境,所幸在國際壓力之下,軍政府開放他國組織前進災區。經過數月之後,援助團體指出在人道救援合作之下,緬甸境內情況已有改善,「國際難民組織」的報告寫道:

由於聯合國、東南亞國協與美國爭取之下,根據援助單位回報,人道行動在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出現前所未見的進展,但在提供物資、收集資訊與支持當地社會方面,若無法確保糧食來源、人民生計與重建行動持續無虞,援助活動便難長久。

報告中亦指出長期援助的必要性:

儘管多數災民均已獲得部分援助,糧食供給也正常,國際社會在2009年及未來仍需繼續伸出援手,才能讓當地民眾逐步走向自給自足;國際社會必須長期資助人道工作,以及各項初步重建活動,以便使急難救助漸漸劃下句點。

但「強硬的孤立主義者」仍不斷阻礙外援:

然而強硬的孤立主義者仍堅決,要阻斷國際未來涉入緬甸事務,這種態度對援助工作提高阻礙,例如企圖嚴格規範國際組織未果等。

這些「強硬的孤立主義者」擔心美國參與人道工作,因為害怕美國會推翻軍政府,外流的政府文件指控美國只供應飲水、即食麵與藥品給難民營。

情況改善的消息令人振奮:

災民的韌性令人感動,雖然颶風造成災情慘重,卻意外已有許多稻田恢復耕種,不過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仍有近百萬人必須仰賴糧食外援,在農業、漁業、醫療、教育等方面,無論對災民或援助單位,未來都還有巨大重建工作在前。

教育官員增加對學生的幫助,國際藝術家則為災民募款

捐款與志工醫師為風災災民提供醫療,世界衛生組織也提及政府醫師、護士與助產士的角色重要,為倖存者提供緊急醫療照護,世衛組織還有項特別的建議

我們從風災學習到一項教訓:應該教導女性如何游泳,而且在家庭避難訓練時,應鼓勵男性照顧較年長的孩子,因為所需力氣較大,而女性則來照顧嬰幼兒。

但「全球希望網絡組織」則不若世界衛生組織那麼樂觀:

外國人仍無法進入伊洛瓦底江三角洲部分災情最嚴重地區,當地很危險,我們的駐地團隊仍冒險搶救災民,他們糧食嚴重不足,會引發健康問題,颶風襲捲至今已數月,災區處境仍很低迷。

部分地方領袖竟敲詐村民,食鹽等日用品價格仍高,米糧不足可能會因邊界地區非法買賣而更嚴重,近5000名難民數週前被迫離開人道救援營(另行安置)。

官方數據只新增了112名孤兒,但聯合國初步估計應有2000人左右,其他孤兒在哪裡?外界擔心會流向緬甸軍方。

New Mandala訪問一位援助者,提供讀者緬甸內部確切可信的情況,人道工作最大困難在於:

援助單位與現場人員聯繫是最大困難之處,當地通訊設施不足,也受到高度管控,故很難將實際災情慘況傳遞出去,唯一傳遞方式常只有親身前往各地收送文件,或是儲存在電腦裡。由於援助單位與緬甸政府缺乏互信,雙方彼此互相提防,讓很多人都不願分享活動資訊。

還有一件特別經驗:

我在過程中從未感到不受歡迎,各地的回應都很正面,不過民眾因文化因素,大多不願公開評論或抱怨任何困難,我認為最特別的事,便是災民的反應與共享習慣…每個家庭都分享物質,讓每個人都能獲得適當援助,令人十分感動。

Kyimaykaung回顧緬甸所遭遇的連串悲劇:

我注意到緬甸的危機愈來愈頻繁、愈來愈嚴重,這是因為軍政府持續迫害人民,也衍生出許多制度問題,包括基礎建設、官僚體制、冗兵眾多、環境惡化等。

請見受災的緬甸社區孤兒

校對:nairobi

2 則留言

參與對話

作者請 登入 »

須知

  • 留言請互相尊重. 內含仇恨、猥褻與人身攻擊之言論恕無法留言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