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毒米事件新聞死角

近日日本最普遍的日常商品上了黑心食品的頭條-米,這種體積極小的食物,日本幾乎達到自給自足的狀態,米是日本飲食的中心,多年間稻米向來在一連串黑心食品醜聞中免疫。

但是,如今稻米似乎也傳出黑心醜聞,九月五日,新聞揭露三笠食品(三笠フーズ)進口高農藥含量的稻米,供國內民眾消費;並將稻米賣給食品製造業等工廠使用,收購三笠食品稻米的副產品公司,如米果燒酌味增等,共計380間不同機構受到牽連,甚至遍及醫院、安養中心、幼稚園等,廠商立刻回收超過一百萬瓶燒酌及清酒,估計損失近2億日幣農水大臣請辭,代理商自殺身亡

 

所以問題是:為什麼這一切會發生,背後象徵什麼意義?Hakushi no Hitorigoto 表示,世界貿易組織要求日本至少應進口一定數量的稻米,就是毒米的問題來源。

為什麼日本政府要從中國、美國、泰國、澳洲和越南進口那些連原產國自身都不敢吃的毒米?政府是因為不想遭其它國家排斥才進口毒米的嗎?這整個制度當中,難道沒有存在本質性的問題嗎。日本政府不能再逃避了須藉由這次的毒米事件重新評估檢討。事實上謊稱可食用而再次出售的毒米數量,只佔日本根據烏拉圭回合協定義務進口的全部進口米(每年自上述國家進口770,000噸)的一部份(每年2,000噸)而已。

另一個問題是政府處理黑心食品的政策,部落格What a Wonderful World作者ozaso_2001譴責有關當局缺乏責任感,以致於反應遲緩,沒有及時發現毒米。

有關單位反應遲緩,最後再表現得像受害者一樣,我認為最終這些傷害,一開始應該有辦法受到控制,例如早一點回收毒米,或是核發證明確保稻米安全,如果有關單位的反應這麼慢,人民一定會失去信心,導致潛在利益流失,不僅僅是眼前金錢損失云云。

另一方面,部落客也質疑毒米的毒物種類,當媒體全力報導毒米內含高劑量甲胺磷,一種有機磷殺蟲劑;部落客ohira-y 則認為毒米中的黃麴毒素B1才更危險,這是同樣在毒米中發現的致癌真菌。

黃麴毒素B1是黴菌毒素主要類型,常見於核果或動物飼料,日本政府對食物所含黃麴毒素B1限量為10μg/kg,然而並沒有規定黃麴毒素B1危險攝取量上限,嚴格說來這之間應有不同;舉例來說,甲胺磷的危險攝取量上限為每人每天每公斤0.004mg/kg;換言之,黃麴毒素B1沒有規定危險攝取量上限,就表示事實上不可能判定吃下多少這類毒素還算安全(舉例來說,最好低於多少量)。

另一個日本點閱率最高的部落格之一[日文],談到毒米事件時,不僅僅討論毒米本身,而是探討媒體對毒米醜聞的報導,就像中國部落客近日對媒體報導毒奶粉事件(同樣波及日本)避重就輕的反應一樣,日本部落客Chikirin 質疑日本媒體對毒米新聞跳過重要細節不報,回應毒米新聞的文章標題是:「媒體對毒米的報導難道不奇怪嗎?」Chikirin列舉三點說明

1) 甲胺磷含量高出標準2-6倍的意義。

似乎許多報導都提到這點,我想這表示是「甲胺磷含量高出日本現行標準X倍」,同時也讓我感覺到其實日本特別對米的農藥殘留量法規十分嚴格。

不過話說回來,政府之所以對米有如此的嚴格法令,其理由不外乎是要讓國民享有食的安全,而且對農藥殘留量的嚴格法規,是控制海外進口極有效方法,很明顯這是非關稅壁壘。

但是,我想知道農藥殘留量高出日本標準2-6倍,是否表示在世界其他國家,這樣的劑量不成問題,還是說這樣的劑量在世界任何角落都是大問題?

Chikirin繼續說明:

如果說日本對稻米農藥殘留量的標準是世界最嚴格的,而對其他食品的標準是鬆散的,那麼接下來的話題便是:「為什麼對稻米的標準如此高?」從此話當中,我們及可知道農水省的真正意圖。

接著Chikirin要談毒米量佔日本國內稻米消費量比例:

與普通稻米相比,毒米比例多高?

如果三笠食品每年進口2,000稻米,只佔日本國內稻米進口總量80,000噸0.25%,我想知道的是,全部的毒米都在這了嗎?日本產稻米毒米比例為何?萬一將來別的農產品(如蔬菜)發生問題,有毒食品(超過農藥殘留標準佔多少比例?)的比例多大?

事件發生後,許多日本人都被植入強烈印象:「從海外進口的米有危險!」這對於努力保護日本本土農業利益的農水省來說超級幸運,我想他們一定打從心裡想著:「真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然而,這次的毒米事件發生率究竟和其他的米或農產品相對之下是高?或是相同?或者更低?如果我們無法知道答案,就更無法了解「真正危險的還有什麼?」難道說從以前到現在毒米的比例或者缺陷米的比例都是零?連有機的自然食品都不可能有不良率為零的情況了,更何況那些稻米全是加工農產品。

Chikirin提出的第三個問題是,什麼是日本義務最低進口量?

3) 從頭來談,日本義務最低進口量是什麼意思?

本次事件中的毒米,殺蟲劑比例過高,而且遭到黴菌感染,請想想究竟發生什麼事,讓進口稻米屯在倉庫那麼久,而不趕快出售?

這是事情發生源由。食物一旦放了一段時間,就會開始變質發霉,這是自然現象,如果把食物儲存幾年,問題自然會發生,所以我的問題是:「為什麼要做這種事?」到底日本政府是怎麼處理稻米最低義務進口量的?而媒體是不是應該先從這個議題開始報導嗎?

因為日本最初訂下不合理關稅限制進口,其他國家的人會想:日本這種行徑不就是詐騙集團,瘋狂出口擅長的商品,同時又全力保護競爭力不佳的產業,這便是日本遭到最低進口量束縛的原因,所以就決定了:「如果日本人吃了(進口米),然後發現米的味道都一樣,那就糟了。」所以防堵民眾吃到進口米,縱使發現進口時噴灑了農藥,沒有人會將稻米退貨或引起任何爭議(我猜輸出國也抱持一樣想法,反正不管我們怎麼做,那些日本人也不會拿來吃,那就…),因此剩下的故事就發生了,米被扔進倉庫,開始發霉。

日本農業規模達1兆數千億日幣(約等於100億美元),而投入這個產業的總體補助金(由稅金支付)幾乎一樣,1兆日幣,也就是說投入產業的稅金,等同於產業本身的產值,這也表示農業算是半國有產業,換言之,這個產業是由納稅人繳的錢運作。

所以,納稅人更應該放遠看事件,包括:「如何有效運用最小稻米進口量」,就算農水省刻意隱瞞必要資訊,是誰應該挖出這些內幕,攤在陽光底下?

我不想在這討論政府官員接受商人的串燒店一事,農水省在三笠食品事件後,表現地十分可笑,農水省是想扮演某種正義使者嗎?

燒酌廠商已經盡最大努力回收問題酒,這些問題酒並不會造成健康問題(就算一天喝三合),他們的原罪是買了事故米,當然不會有人賠償他們這些損失,更別提一些大客戶看過NHK的報導決定撤回合約的部份。

這就是日本媒體正在做的事情,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

校對:Portnoy

展開對話

作者請 登入 »

須知

  • 留言請互相尊重. 內含仇恨、猥褻與人身攻擊之言論恕無法留言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