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孤儿领养与报导何来?

海地南部多数地区受规模7.0强震重创至今已届一个月,全球各地媒体许多都将孤儿及儿童未来命运做为报导焦点,但外界却鲜少听见海地民众对此事的看法。

Telegraph21在 强震事发后几天,拍摄这段长篇影音报导,其中海地两位不同孤儿院的负责人受访时,展现出两种大不相同的态度。影片2分30秒时,海地某处孤儿院负责人不满 外界先前漠不关心,此刻却突然对海地儿童兴趣大增,每天都有外国家庭询问领养事宜,她表示,「我根本不回覆,你们听好,我不想接到任何灾后领养案件」。

Ledice在另一间孤儿院照顾60名孩童,看法则完全相反,希望加速领养程序,并提到政府部门核准领养的速度太慢,连震灾发生前已在处理的个案都受影响,她认为,「现在是人道考量,应该先让孩子离开,文件后补」。

无论是主流媒体或其他媒体,最近关注孩童情况的原因,大多在于美国教会团体被捕,并遭指控企图将33名海地儿童送往多明尼加一案,不过也有更多不同论辩。

Conducive博客时常报导国际领养议题,其中指出,过去因危机而匆促处理领养案件,往往造成后续问题:

过去也曾发生因灾害而急忙另外安置孩童的例子,例如越南战争后的Babylift行动中,美国政府于1975年西贡沦陷 后,仓促 把近3000名儿童带逃越南,之后美国法庭历经无数生父母与养父母互讼官司多年,生父母宣称他们从未答应领养,养父母强调一切程序合法,相关学者认为,类 似情况如今又在海地儿童身上出现。

ResistRacism在「孤儿、孤儿、孤儿!」一文中写得更明确:

多少未来养父母已经过跨文化、跨种族领养训练?文章先前提到的一对父母还不知道如何照顾黑发,而养子女即将到来,你觉得他们想过其他种族及文化相关议题吗?我还没提到创伤的影响,这个题目太大,但我认为一般人无法处理孩童心里的巨大创伤。

为何领养机构没想过募集海地裔的养父母?或是拥有处理创伤经验的养父母?

同一篇文章也提出另一种解决方案:

还有一种更进一步的作法:若部分「孤儿」要送交他人收养,是因为生父母没有余力照顾,何不将全家人都从海地送往美国?若认真从孩童福祉着眼,这不是让全家人同住的最佳方法吗?但这也无法满足其他家庭的需求,因为有些好人家也想拯救孤儿。

海地国内名为「Restavek」的寻亲组织也是一大问题,Repeating Islands博客在震灾前一篇文章指出,在这个制度下,「由于家里无力照顾,便将孩童送往较富有的亲戚或陌生人家中,用劳力换取食物、住处及教育」,结果却犹如奴隶制,她引述联合国官员去年前往海地调查相关情况的报告:

…尽管让孩子与其他亲戚同住的模式在海地运作已久,如今「受雇人员却在全国遍寻孩童,要偷渡至海地国内外,这种情况已严重危害孩童最基本的权利」。

过去两星期以来,多数致力于灾后儿童照顾的国际机构均反对仓促领养海地儿童,「国际红十字会」在一份声明稿中访问一位儿童保护专员,他认为应优先想办法帮助儿童找到亲属,领养则为最后之道:

…将孩童救出来之后,我们有很明确要遵守的程序:孩童应尽量由认识他们的亲戚或友人陪伴,必须详细记录孩童特征,家人也必须知道谁将孩子带往何处;可惜有些孩童获救时过度匆忙,并未记录任何细节。

Save the Children、世界展望会、红十字会灾害基金(独立于国际红十字会之外)等援救团体发表联合声明,反对急切援救与领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立场亦然。

故目前争议何在,一个新教徒领养团体与孩童在边境遭到阻挡,部分人士主张以国际领养散播自身宗教观;其他基督教博客则较为谨慎,Christianity Today便反对匆促处理国际领养问题:

在如此灾害之后的几个月内,我们不希望将孩子带离当地,因为家属可能还在寻找他们,2004年南亚大海啸之后,许多年幼孩童无法辨识亲属,所幸透过DNA鉴定及其他途径,许多孩子最终都能回到亲人身边。

校对:Soup

展開對話

作者请 登入 »

须知

  • 留言请互相尊重. 内含仇恨、猥亵与人身攻击之言论恕无法留言于此.